城門水塘

城門水塘分上、下兩個水塘。下塘名為下城門水塘,上塘因興建水塘完工時適逢英皇喬治五世登基25周年銀禧紀念,故又有銀禧水塘之稱。既然叫銀禧水塘,那又為什麼這多人都習慣稱之為城門水塘呢?據考證,該處古時原有一條村落稱為城門,周圍的谷地及河流都以城門谷、城門河為名,故該處興建的水塘,人們亦稱之為城門水塘了。

數百年前,水塘附近原為原始森林地帶,據考據,遠在唐朝前,已有中原人移居華南,開始有人在大帽山南之谷地落籍聚族而居。清朝初年,一名明朝遺將李萬榮率領土兵由東莞逃亡至九龍,為謀生計,淪為海盜,在針山山腳建城堡為巢穴,故該處得名為城門。1656年李氏被清將領黃應傑圍攻,最後被迫投降。

明末清初,滿清入侵戰禍頻繁,明代遺臣鄭成功據守台灣,沿岸經常受海盜襲擊搶掠。海盜更建城立寨。為了掃蕩海盜及切斷其物資供應,清政府特頒佈“遷海令”,規定沿岸居民內遷50里,以杜絕海盜藏身之所,居民撤離時被迫燒毀屋宇及所有農作物。直至清康熙8年(1669年),“遷海令”取消之後,開始有客籍人士來此聚居,重建村落,以種植稻米、茶葉及菠蘿為生。在該處八條村落之中,其中一條亦名為城門村。

現時建水塘的地點是昔日之城門谷。當時為了應付九龍市區人口劇增對食水需求量大增,當局於1923年開始計劃興建水塘。1928年,該地村民由政府協助,遷往大埔的魚角和上水的雞嶺居住。水塘工程於1936年完成,主壩之高度為當時英聯邦地區之冠,水塘儲水量為29億2,200萬加侖,為當年全港最大的水塘。其後又再增建下城門水塘,於1965年啟用。

城門水塘主壩
水塘邊林道樹木參天景色怡人
從針山頂下瞰城門水塘全景
流入水塘的引水道仿如矮瀑聯疊

返回

 

介紹行程中的公共交通工具 豊富實用的主耍景點資料 燒點地點的分佈 露營地點的選擇 老少咸宜的郊遊途徑 深受青年人歡迎的遠足路線
公共交通 主要景點 燒烤地點 露營地點 郊遊途徑 遠足路線


 

©2001-08 Copyright Wan Li Book Co.,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

版權所有 不准複製
私隱政策聲明